【編輯部2025年9月25日綜合報導】由社團法人台灣身心障礙兒童權利促進會主辦、財團法人顯恩慈善基金會贊助支持的「超級小玩家」計畫,自2024年4月啟動,歷時五個月,14位身心障礙兒童化身「超級小玩家」,成功完成任務——走訪並實地體驗雙北市 274座共融遊戲場

計畫於 4月4日(兒童節) 在台北市前港公園舉行授證與啟動儀式,14位孩子領取專屬識別證與任務背包,正式展開實地探勘。當天獲得各界熱烈支持,包括台北市議員顏若芳、簡舒培、郭昭巖、林珍羽,新北市議員鄭宇恩,立法委員蘇巧慧服務團隊,臺北市社會局、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遊戲設備發展協會、台灣公園設施協會、前港里里長陳瑞華、集仕股份有限公司、康鼎勤業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與人士蒞臨或致意。公私部門齊聚一堂,共同肯定以兒少視角推動共融價值的重要性。

在五個月的任務歷程中,「超級小玩家」不僅是遊戲場的參與者,更是觀察員與檢視者。他們以自身真實使用經驗,檢視設施是否友善、無障礙,並提出實際的困難與建議。例如,部分遊具雖設有坡道,但坡度過陡難以獨立使用;有些設施雖標榜共融,卻缺乏適合輪椅使用者的選項。孩子們的觀察與回饋,為遊戲場設計與改善提供了第一手、真實的寶貴資料。

孩子發聲,推動改變——讓每個人都能一起玩

社團法人台灣身心障礙兒童權利促進會周淑菁秘書長指出,根據國土管理署統計,目前全台近7,000座公園遊戲場中,提供身心障礙兒童使用的遊戲場僅佔10.7%。對許多身心障礙兒童來說,「玩耍」仍是一項遙不可及的權利。

「共融遊戲場不是為了特定群體,而是為了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有平等參與的機會。」協會強調,本計畫的核心不只在於硬體改善,更在於讓孩子成為公共空間設計的參與者。透過實地走訪與回饋,小玩家們將與社區、校園、大眾對話,一步步推動空間與觀念的轉變。

顯恩慈善基金會支持兒童參與權,實踐CRPD精神

顯恩慈善基金會創辦人廖楓老師表示,「超級小玩家」計畫不僅關注身心障礙兒童在遊戲場中的平等權利,更著眼於他們在社會中的全面參與。她強調,這項計畫讓孩子學習表達自身需求、發現問題,並透過實地行動促使社會改變,是一次重要的自我發聲與倡議機會。

廖楓老師指出,讓身心障礙兒童成為共融遊戲場的實地探勘者,是實踐平等、尊嚴與社會責任的具體行動。她呼籲社會各界應正視無障礙設施的重要性,攜手為每個孩子創造更友善的成長環境,並表示基金會將持續全力支持,讓每位孩子的聲音都被聽見、需求被理解與回應。

本計畫成果將於 11月7日(五)~11月9日(日)假剝皮寮歷史街區演藝廳 舉辦成果發表,屆時將呈現孩子們的紀錄影像與觀察報告,邀請社會各界一同見證「超級小玩家」的努力與收穫。

📊 超級小玩家任務亮點數據

  • 274 雙北市共融遊戲場全數走訪完成
  • 14 涵蓋不同障礙類別之身心障礙兒童投入,任務歷時 5個月
  • 超過500公里 總體探勘里程,約等於環台北市 5 圈
  • 超過100項 實地觀察紀錄,涵蓋交通動線、無障礙環境(人行道、遊戲場通道、廁所、洗手設備、坡道)、遊戲場遮蔭、鋪面、休憩空間、遊戲設備、指示牌、溝通設備等
  • 超級小玩家觀察到的 TOP 5 常見困難

       1、坡道與地面設計不符合輪椅需求

◆坡道過陡、材質過滑或接縫不平整,導致輪椅使用者難以安全進入。

◆遊戲場內鋪面常出現高低落差,增加行動障礙。

       2、「共融」名不副實

◆雖標示為共融遊戲場,實際遊具類型卻未考慮身心障礙兒童的使用。

◆部分遊戲場域鋪面皆是鬆散材質(如:沙、礫石),導致使用輔具的身心障礙兒童難以進入。

       3、缺乏溝通資訊與清楚引導

◆現場缺少點字、觸覺地圖、圖像溝通板或語音導覽,視覺或聽覺障礙兒童難以獲得指引。

       4、遊具多樣性不足

◆遊具偏向體能型(如攀爬、滑梯),缺乏感官刺激、靜態或合作型遊戲,普遍缺乏乘坐輪椅兒童不需移位、使用的遊具,導致部分孩子無法參與。

       5、遮蔭及休息空間不足

◆夏季曝曬或雨天缺乏庇護,降低遊戲時間與意願,陪伴者負擔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