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甲律師
筆者近期獲邀擔任勞動部調解人認證課程的授課講師,從常見調解案例來解析資方思維。當勞資調解時,若資方強調不賺錢/虧錢,就真的是虧錢嗎?還是賺的不夠多呢?虧損與賺的不夠多,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思維。
企業經營不容易,誠信與友善的雇主不在少數,然財務報表是企業間共通的溝通語言,更是高階經理人擠身決策圈之關鍵。從損益表就可以看出企業獲利品質,究竟是產品或服務本身有價值(高毛利),還是從營運管理面進行管控(高營業利益率),甚至最後的獲利,有沒有依靠業外支撐(轉投資還是處分固定資產),以探究企業的長期發展企圖心。進一步來說,所謂高價值產品或服務,一般多以毛利率20%為評估門檻,高科技產業其產品毛利更可能高達30%以上,例如:台積電2024年第二季毛利率即高達53.17%,就是最好例子。而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三者合稱營業費用,因此營業利益率之高低,實則代表一家公司是否從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的營運管理著手管控,因此營業利益率將因產業不同而有大幅變化。
若以傳統產業來說,如果營業利益率能保持8%(含以上),就是管理良好;倘若以高科技產業來說,如果營業利益率能維持15%(含以上),才較佳。畢竟高科技產業的毛利率較高,通常較有本錢進行高薪聘用人才、投資技術研發等等,所以營業利益率之高低,將需要搭配企業所屬產業特性一併分析,才能中肯客觀。
至於另一個重要的財務報表-資產負債表,則呈現出企業的資金來源與資金去路,我們下回一起繼續來解析。
作者簡介
王甲律師,巨曜法律事務所合署律師。
【學歷】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商業學程、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
【經歷】眾博法律事務所律師、億光電子法務長、大同公司法務經理、永豐金控集團(駿瀚)總經理特助、光寶科技集團(閎暉)總經理特助、裕隆集團(台元)總管理處、冠德建設總經理辦公室等上市公司商業特助。
現為勞動部講師、勞發署微型鳳凰創業輔導顧問、勞保局講師、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進會調解人、Meet Taipei創新創業評審、新北市新創企業募資媒合會委員等。亦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成功大學等大專院校,及內部稽核協會講師。
專長金融資本市場、科技創新、商事法、勞動法、企業規章檢視、勞資調解、經營權訴訟、行政處分訴願、撤銷訴訟等。
(本社每日新聞VIP會員享有一年二次免費法律諮詢/預約制(登記:02-2765-0906)/每次30-40分鐘(價值1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