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程獎勵遞減 危老重建仍夯

2017年5月《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簡稱危老條例)正式施行,不滿10年,全臺申請重建的受理件數已經達到3,859件,其中更也已經有3,599件重建計畫核准進行中,高達9成3,近年核准件數也都在600件以上。

相對地,從1998年開始施行《都市更新條例》至今已邁入第26年,總核定件數卻只有1,182件。事實上,都市更新的容積獎勵上限不只比危老重建高,也享有移轉稅和營所稅優惠,且不需要取得100%同意,危老重建的時程獎勵也從2020年開始逐步遞減,將於明年歸零,但都更的核定件數仍遠低於危老。

為何危老這麼夯?從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的統計數據可一窺端倪,從2000年左右到近兩年,都更案件的審議時間拉長近5倍,這也導致爭議增多、堆高營建成本,降低審議密度也成為政府的重要改善方向。

小基地成本高 建商挑案、擺爛

雖然危老正夯,但是改建案多數偏小,即使2020年增加了規模獎勵,到今年為止全臺案件的基地規模平均約200坪出頭,案量不少的臺南、新竹平均也都不超過150坪,案件最高的臺北市平均也不到200坪。

除了近年工料上漲,開挖地基費用費用固定,也就意味著小基地的單坪成本更高,加上施工更吃技術,因此對有能力處理更大型建案的知名廠商沒有吸引力,這也可能導致協助重建的中小型建商因成本墊高而擺爛不處理。

營造廠新商機:地主+全案管理

正因為有上述的難題,加上近年銀行對危老都更的放款額度相對開放,對自建者更放寬,甚至有100%的融資額度,因此近期出現新的合作模式,由地主請全案管理業者擔任顧問和監工,再分享銷售利潤。

不再是過去多以建商、資產管理公司投入這樣的方案,連建築師、營造廠、中小建商也開始投入這樣的模式。在這波危老重建趨勢中,營造廠除了配合建商以外,與地主合作成了另一種不錯的可能性。

工料齊漲 政府擴大開放移工

不過,建案規模小、難度高、缺工缺料對成本的影響仍未消失。以人力需求來說,營建業今年第二季的需求來到有統計數字以來同期最高,最缺乏的是熟練的技術工和技術士。

事實上,為了回應營造業的缺工需求,勞動部除了去年開放營造廠可依公司規模申請移工共1.5萬的名額以外,也從2022年開始推動「移工留才久用方案」,在臺工作滿六年、取得技術資格就可以長期留用,避免培養出好的工人卻沒辦法留在臺灣,這也成為不少營造廠的育才目標。

危老重建也能聘僱專案移工

除了國內薪資成本上漲,國人從事辛苦的營建工作意願愈來愈低也是營造廠面臨的難題,聘僱移工成為目前的重要替代方案,除了依公司申請和培育技術人才,政府不久前也放寬了以工程申請移工的規範,將危老、都更都納入可聘僱營造移工的範圍,專案專用。

只要營造廠有承建危老重建、都市更新建案,契約金額達到門檻,就可以申請移工,目前的配額是20%。不過核配額度的計算、申請文件和程序、相關法規略為繁瑣,對於不熟悉就服法的廠商,需要多花一些心力了解。

二十一世紀人力資源管理顧問公司的游協理近年專注於協助營造廠申請移工,他指出實務上其實有不少眉角需要注意,如許多中小型營造廠並未設置勞資會議,結果就在申請無違反勞工法令這個步驟卡關。

或者小包商習慣以臨時點工的方式聘人或近期才提升營造廠等級,在資格認定上可能都會遭遇疑難;而在取得資格、聘僱移工後,也要處理語言溝通和生活管理,才能確保移工成為穩定的勞動力,這些過程如果能倚靠有經驗的人力仲介協助,就能降低營造業者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