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屬亞熱帶及熱帶海洋型氣候,夏季炎熱潮濕,又因全球氣候變遷影響,氣溫近年持續上升,尤以每年戶外溫度較高季節如6月至9月,為發生熱疾病就醫之高峰期,尤其對於在戶外從事例行性作業,如營造作業、道路養護作業、電線桿維護作業等戶外工作者,具有顯著熱危害風險。

使勞工於戶外高氣溫環境下作業,雇主應採取必要之預防措施,以免勞工發生熱傷害,甚至造成死亡,爰製作本手冊提供參考,同時提醒戶外工作者應落實「多喝水」、「多休息」、「要遮陽」等措施,若工作中身體有不適,應即時反應,相關防護資訊可運用本署建置的「高氣溫戶外作業熱危害預警行動資訊網」(https://hiosha.osha.gov.tw/),以手機網路定位取得所在地熱危害風險等級及相關預防資訊,可有助於提升熱危害管理功效。

 

「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第324條之6規定,雇主使勞工從事戶外作業,為防範高氣溫環境引起之熱疾病,應視天候狀況採取以下的危害預防措施:

一、降低作業場所之溫度;
二、提供陰涼之休息場所;
三、提供適當之飲料或食鹽水;
四、調整作業時間;
五、增加作業場所巡視之頻率;
六、實施健康管理及適當安排工作;
七、採取勞工熱適應相關措施;
八、留意勞工作業前及作業中之健康狀況;
九、實施勞工熱疾病預防相關教育宣導;
十、建立緊急醫療、通報及應變處理機制。

高氣溫熱危害管理的首要步驟為辨識熱危害環境與評估其嚴重性,勞動部於108年訂定「高氣溫戶外作業勞工熱危害預防指引」,提供雇主有關高氣溫熱危害所需自主管理計畫的架構與可行操作方式,當勞工從事戶外作業時,可參照作業所在地或緊鄰地區之氣象測站測值,對照「熱指數表」及「熱危害風險等級對應之熱指數及風險管理原則」,推估熱危害風險等級,並依「不同熱危害風險等級對應之危害預防及管理措施表」,採取對應預防措施。本署也已建置「高氣溫戶外作業熱危害預防行動資訊網」(https://hiosha.osha.gov.tw/),提供事業單位查詢及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