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2025年4月24日綜合報導】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加劇,極端氣候頻繁,風險管理與危機意識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內政部24日部務會報安排國家公園署、消防署報告「山林火災防災、救災檢討措施」,部長劉世芳指出,4月14日發生在陽明山小油坑的山林火災案,在臺北市政府消防局與空勤總隊的救災勤務下,最終在5小時內完成滅火,雖燃毀4.5公頃芒草與少量箭竹,所幸無人員傷亡,國家公園署已針對受影響區域進行災後生態調查與監測作業,恢復自然景觀及生態系統將是後續復原重點。內政部特別提醒,林火災害如屬人為因素造成,除需面臨罰則外,還將負擔生態損害賠償,呼籲國人提高警覺,避免因一時疏忽導致生態破壞,甚至危及自身安全。

內政部說明,國家公園轄區內的災害管理工作,皆從災害預防、災前整備、災中緊急應變及災後復原重建來推動,國家公園署持續透過多元管道強化防災宣導、轄區巡查與減災整備、建立應變機制及橫向跨機關聯繫、演練及環境監測等工作持續辦理;後續有關山林火災的防救工作,國家公園署將與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消防單位、專家學者持續合作,提升林火預警機制,辦理聯合演練與防災宣導,降低林火風險。

內政部提到,為保護物種棲地環境與生物多樣性,國家公園區域內已設置多項監測儀器設施,涵蓋氣象、生態調查監測、土壤檢測、災害觀測儀器及紅外線攝影機等設備,為防範因設備失修問題再次引發山林火災,國家公園署已正式函請所屬各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全面檢視與巡查監測儀器設施的安全性,並持續督導災害應變機制,定期辦理災害宣導、防救災教育訓練及演練,以精進災害應處工作。

內政部指出,防範山林火災需要全民共同努力,據統計,山林火災的成因多是人為因素,包括焚燒雜草或開墾、亂丟菸蒂、野炊取暖、掃墓、燃放爆竹、設備老舊等,只要每個人謹慎處理火源,便能避免星火燎原的災害發生;同時,唯有全民具備防災意識,才能在災害發生時能妥善應對,將災害衝擊降至最低,攜手守護臺灣珍貴的自然生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