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缺數居榜首 流動率、長期缺工為重要因素
據觀光署統計,2023年的旅宿業住客人次已經達到7,983.3萬人次左右,超過2019疫情前的人次,反映國境開放後國旅動能恢復、外籍旅客也持續回流。雖然旅客回流,旅宿業人力需求仍居高不下,按今年6月104人力銀行發布的報告,住宿/餐飲服務業的線上職缺數有23.7萬個,高居缺工排行榜首位。
根據勞動部統計處今年5月公布的人力需求調查,4月底到7月底之間住宿及餐飲業的人力需求也增加了6,850人,缺工主因是補充退離職人力,占40.52%,長期缺工也占24.51%,顯示住宿餐飲等服務業的結構性缺工狀況仍存在。
開放移工?勞動部:中高齡、婦女二度就業優先
由於業者長期反映缺工,觀光署已經向勞動部提案開放旅宿業可引進、聘僱移工,不過由於可能影響本國人就業,因此近期仍在評估、研商階段。
站在勞動部的立場,必須先保障本國人的就業權利,除了希望相關產業提高待遇、促進更良好的就業環境,勞動部也建議業者可以透過自動化、職務再設計等策略,以及開放中高齡者、婦女二度就業,來填補人力缺口。
也因此勞動部從2023年6月開始為期一年的疫後缺工就業方案,若旅宿業者聘僱基層房務工薪資達到標準,就可以申請補助,也提供針對中高齡者的職務再設計補助;希望能先看到薪資待遇改善、本國人就業狀況提升,再評估是否需要開放移工。
業界反映三大困境:產業特性、工作性質、缺工大環境
勞動部的建議策略效果到底好不好?旅宿業在人力招募和管理上,實際遇到什麼困難?一位民宿業基層主管表示,缺工是整個觀光產業的循環困境:產業整體收益不足,就難以提升員工薪資,條件不夠好、吸引不到優質員工,又影響服務狀況。
除了產業特性,工作性質也是旅宿業人力運用捉襟見肘的主因,根據觀光署提出的「開放旅宿產業移工來臺效益與衝擊影響」報告,進7成的職缺是屬於基層的房務與清潔人員,觀光署指出旅宿業為勞力密集產業,房務清潔人力面臨高齡化,職務再設計也難以確保充足人力。
基層勞務工作不只想投入的人少,國內整體缺工環境也導致旅宿業人力不穩定,就有業者表示除了房務工作不好監督,若在工作上加重訓練或要求,離職狀況就增高,中小型業主常常要自己下去處理。
比照農業、營造 早日開放移工
旅宿業者也了解聘請移工擔任房務人員的成本,基本薪資、勞健保等外加就業安定費,可能和本國勞工相近,但相對能確保人力穩定。
近期農業移工額度再放寬到12,000人,10人以下小型農場甚至可以1:1聘請移工,營造業則擴大開放除了透過工地申請以外,也可以按公司申請,核配額度有1.5萬名。旅宿業者表示,希望政府能正視實際困難,比照這些產業早日開放。
最關注人力市場變動的1111人力銀行,持續關注旅宿業者缺工處境,助力向政府、社會發聲,近期也成立「愛遊網」(itravelgo.tw)旅遊網站,期盼透過媒合旅宿資源,促進國內旅遊買氣,提升旅宿業住房率,協助觀光業擺脫慘澹經營的窘境,持續推出多種獨家優惠旅遊及旅宿專案,也提供1111會員最超值的的旅遊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