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勞社記者黃秀娟2022 年11 月25日臺北報導】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指出,國內製造業就業人數主要分布的電子資訊與金屬機電業,普遍導入中高程度智慧自動化的生產流程,許多重視勞動價值的企業不僅將數位科技應用於提高生產力,也重視人機協作與人力資源培訓,並將數位科技應用於減少作業環境危害及改善勞動條件。

勞安所110年進行「數位科技對勞動市場影響研究:以製造業為例」,透過深度調查與訪問50家產業公會與企業,了解產業在科技應用樣態及人力資源管理措施。

根據研究顯示,國內電子資訊與金屬機電產業多已具備智慧工廠能力,生產線採先進自動化排程、智慧化影像監測技術、自動化庫存管理、企業資源管理(ERP)系統等,這些智慧自動化技術帶動電機資訊類工程師的專業技能升級,例如在產線機台,透過視覺化介面進行高精密組裝與關鍵品質工序,或在中控室透過遠端操控製程或進行品管監測,同時減少產線作業員、行政人員、倉儲物流人員等基層員工工作量。

勞安所副研究員吳慧娜說明,為因應數位科技發展,企業可透過培訓基層技術員工適應人機協作或轉往高端職類發展,以產線組裝作業員為例,員工在機台操作的專業基礎,可加以培訓成為機台品管人員、機台維護人員等工作。

吳慧娜表示,雖然因為自動化減少員工人數,但近年受惠於景氣上揚,因此製造業並未減少聘僱,因此自動化反而能解決缺工問題,且數位科技應用可降低作業環境危害及改善勞動條件,促使勞工更願意投入相關工作。

勞安所組長林詩騰表示,研究發現國內製造生產線大多已採用省力機器設備與自動化排程,在智慧自動化設備支援下,減少了重體力與重複性工作,相較於以往促使更多女性投入製造業,且對於中高齡重返職場有所助益;另外在數位科技應用下,3K(辛苦、骯髒、危險)作業環境也大幅改善,企業於品牌形象宣傳時,可對關鍵職類及其作業環境進行介紹,將有助於吸引青年投入。

林詩騰指出,在數位時代下,人力資源為企業與個人競爭力關鍵,建議企業重視員工培訓,強化其數位技能,並將數位科技應用於提升安全衛生與勞工福祉,建構良善工作環境;同時,也鼓勵勞工參加職業訓練,充實數位技能及適應新科技,提升個人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