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勞社記者劉達寬2025年7月21日報導】民眾黨政策會與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1日聯合舉辦記者會,發表因應美國關稅的「民間版衝擊影響評估」期中報告。受訪的半數廠商表示已受影響,5%廠商已開始裁員,四分之一的廠商暫停增員計畫;希望政府改善匯率劇烈波動、缺工、電價上漲壓力,報告建議設立並強化貿易協助單一窗口,即時更新資訊。
管中閔:已有逾5成廠商認為受影響
民眾黨政策會執行長賴香伶說明,4月在野黨領袖峰會決定,邀請前臺大校長管中閔擔任召集人,組成「民間版衝擊影響評估小組」,並由政策會與國政會共組研究小組,歷經三個月的問卷調查和廠商座談,希望先透過公布期中報告傳達民間聲音。
她進一步表示,美國關稅政策對製造業部門已發生相當衝擊,從勞工角度來看,4月16日至7月16日,無薪假家數增加到179家;製造業受影響人數來到2,845人,總體超過3千多人。雖有部分廠商趕單,但為上半年短暫跡象,下半年衝擊仍難以預估。且無薪假通報可能存在不少黑數,她提醒政府可調整相關行政措施,由勞工通報。
管中閔說明,因美國關稅稅率尚未確定,目前調查樣本相對有限,期中報告尚未能作為定論,希望先提供政府和民間初步參考。他指出對廠商最大的影響是政策不確定性,包括美國尚未公布而導致進退失據;另一方面許多廠商反映對國內輔助政策的不確定或資訊落差。
匯率、能源和缺工3大困難
調查模擬美國課徵關稅20%的情境下,營收減少10%以上比例最高的產業,前5名為電子零組件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汽車及其零件業、機械設備業和基本金屬業。管中閔指出,即使在關稅稅率仍不明的情況下,超過半數廠商認為已經受到影響,另外有28%廠商尚不確定;影響包括預期營收下滑、成本上升,客戶流失、轉單導致對美出口減少。
雖然目前實質影響尚未發生,但有5%廠商表示已經開始裁減員工,25%左右的廠商採取保守觀望態度,暫停原先的增員或擴張計劃,另外有約23%的廠商已規劃或開始考慮移轉產能。廠商面臨的首要困難為匯率劇烈變動,因近期發生臺幣快速上漲或下跌的狀況,直接影響其營收與成本。
部分科技業大幅成長 致人才排擠
其次則是電價持續上漲,以及中小企業在綠電取得上困難,都對營運造成壓力;第3點則是人力問題,缺工已是長久問題,而近年由於部分電子科技業快速大幅成長,更造成人才排擠,在招聘有技術的高階人才上特別困難。長期而言,很多廠商認為AI與綠色轉型門檻高,也不了解如何取得政府補助政策的資訊。
管中閔也提醒,需要注意美國關稅對中國大陸的經濟衝擊,而對臺灣造成間接影響;從他嘗試建立的模型初步可以看到,中國大陸GDP衰退1%,臺灣衰退將近0.4%,而美國衰退1%,臺灣則衰退約0.3%,且中國大陸的影響會持續2-3季。
政大經濟系兼任教授林祖嘉進一步補充,此次調查有效樣本為238份。規模來看50人以下占比最高(200人以下企業88.5%),對美出口業務約50.16%。若美國關稅超過20%,四分之一以上的廠商認為營收減少會超過3成。
報告建議擴大安定就業措施
基於前述的主要問題,民間版報告提出的政策建議包括:穩定匯率,避免短期升值失控,並為中小企業提供避險協助;檢討能源政策,確保電力供應穩定,減緩電價上漲壓力;擴大安定就業措施和勞工保障;設立AI轉型專責單位提供固定諮詢與實際參與、強化貿易協助單一窗口以即時更新資訊甚至主動聯繫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