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勞社記者黃秀娟2025年10月31日報導】台灣部分產業長期表示因應缺工問題,要求政府開放移工。勞動部30日提出「跨國勞動力政策精進方案」以本國勞工加薪為前提,增加移工名額,並開放旅宿及商港碼頭業引進外國技術人力等措施;對此,台灣勞工陣線31日嚴正表態,反對不當開放移工政策。

行政院長卓榮泰在今年10月16日就表示,將於短時間內提出「全國勞動力總檢討」新政策,未來移工引進的速度、數量及方式都將與過去不同。勞動部30日在行政院會報告「跨國勞動力精進方案」, 提出4大方案包括製造業加薪本國勞工增加移工名額、放寬外國技術人力留用上限、旅宿業及商港碼頭業引進外國技術人力,以及強化政府效能,成立跨國勞動力延攬中心及布局海外據點。

勞動部強調,面臨缺工及低薪挑戰,政府及企業應共同努力,輔導並引導企業優化勞動條件,以利提升國人薪資待遇、補實勞動力。勞動部與各相關部會將竭盡行政部門所能,共同努力改善產業缺工及低薪現況。

但面對政府持續規劃放寬移工政策,台灣勞工陣線表達強烈反對,批評政府缺乏整體規劃,恐導致制度性剝削與低薪惡化,提出三大理由警告政策風險。

 ㄧ、移工人數急增 整體規劃不足:勞陣指出,截至今年9月底,全台移工人數已達85萬8,939人,較去年同期增加逾5萬人。儘管《就業服務法》早設有移工「警戒指標」,但行政部門至今未提出明確總量控制。監察院早於107年兩度糾正政府,指其缺乏整體性勞動力規劃,問題仍未改善。

 二、強迫勞動疑慮未解 開放恐再出問題:勞陣舉例指出,巨大機械(捷安特母公司)近日遭美國海關以涉嫌強迫勞動發布暫扣令,顯示國內聘僱制度仍存人權風險。在相關制度未徹底改革前擴大開放移工,恐讓更多外籍勞工陷入剝削處境,甚至引發國際制裁與形象危機。

 三、違反補充性原則 低薪才是缺工主因:勞陣批評,政府以「補充性」為原則引進移工,但實際上多以壓低人事成本為目的。許多產業開出約3萬元薪資,難以吸引本國勞工。部分業者更以獎金或津貼制度區隔本國與外籍勞工,造成薪資歧視與低薪惡性循環。

勞陣強調,解決缺工問題的關鍵在於提升薪資與改善勞動條件,而非依賴移工擴編。若企業一邊喊缺工、一邊壓低薪資,台灣將陷入「低薪地獄」與「勞動剝削」的負面循環。勞陣呼籲政府,應先改革制度、落實勞權保障,再談擴大開放移工政策,避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