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勞社記者劉達寬二月廿六日臺北報導】為促進優秀國際人才畢業後留臺就業,教育部自113學年度起推動「大專校院國際生留臺就業輔導專業化計畫」,補助大專院校建立國際生就業輔導機制,近日也在北、高兩地分別舉辦產學座談會,邀請長照、生技、金屬與機械等領域代表與學界面對面交流,也蒐集學校端需求,未來可能陸續針對半導體、餐飲旅宿等領域開辦座談會。

瞭解人力需求 合作開辦課程/實習

此次2場座談會,多達31間產業界龍頭企業代表、公協會代表與全臺56所大專校院代表參與。教育部表示,鏈結學校與產業針對學校培育端的課程與實習規劃及就業市場的趨勢與人力需求,提供雙方意見交流平臺。
經由產業需求及學生課程培力有效對接,如在教學和實習安排上調整,更符合企業的用人需求,也讓更多大專校院及其外國學生了解臺灣產業優勢,並積極投入臺灣職場。
教育部也同步邀請經濟部產發署、勞動部勞發署及內政部移民署現場簡報,提供學校與企業瞭解目前缺工領域相關產業之人力需求及僑外生留臺評點制、工作許可與居留相關規定。
配合國家人才政策,教育部近年推動新南向專班、新型專班等多項政策,為促進臺灣培育的優秀國際人才畢業後留臺就業,並更加掌握其畢業流向,教育部去年10月開始推動「大專校院國際生留臺就業輔導專業化計畫」。

新計畫去年開辦 補助每校3百萬

針對配置國際生專責輔導就業人員、與企業共同規劃課程(含實習)、建立國際生從學習到就業的SOP、落實留臺就業追蹤4個面向,補助大專院校推動相關工作,113學年度試辦計畫每校補助額度以300萬元為原則,計畫期程至今年7月底為止。
該計畫專案辦公室表示,這一期共計70所學校參與,因8月將開始新一期,因此將會參考本期的執行狀況,在7月之前就提出徵件資訊。除了針對4大面向各有明確指標外,留臺人數、就業情況也會是此計畫最重要的KPI。
此計畫未來也預計將會建置專供僑外生的網站平臺,除了讓廠商可以提供學生徵才資訊,學校也可以藉此了解需求,開設或調整產學課程,也會提供多語切換功能,不過媒合平臺目前仍在規劃階段,推出的時間仍未定。

未來擬建置多語媒合平臺

臺灣僑外學生人數近年持續增加,以教育部最新公布的各校資料計算,113學度境外學位生增加到7萬8千多人;除了政府政策大力推動以外,雙語教學和促進文化融合的學習環境也扮演關鍵角色。
全校超過1,700名境外學位生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境外生在全校學生人數占比12.05%,居頂大之首,僑生占比除了多年第1,今年更提升到6.65%。
臺師大歸納國際招生成功得力於涵蓋廣泛的英語授課教學、專責的國際學生支援辦公室、持續舉辦跨文化交流活動等。
臺師大也積極協助國際生,給予就業支持,從2022-2024年共82名國際畢業生選擇留臺就業,今年也參與「大專校院國際生留臺就業輔導專業化試辦計畫」。

學校端建立資料庫 推動交流

臺師大國際長劉以德表示,除了與企業合作開辦國際博覽會,協助台積電赴日後的人才需求,也建立外籍校友資料庫,持續舉辦分享會,邀請留臺就業、創業的校友與學弟妹交流。
針對企業實習,他表示相對於工程、管理科系,人文領域的實習機會較少,另外外籍生也有語言和法令限制(如工讀上限)等問題,較不易與企業配合,但未來也會持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