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勞社記者劉達寬專題報導】

缺工嚴重擴大開放引進移工  大型廠商申請踴躍

國內營建業近年面臨法規改革與原料上漲的雙重衝擊,而長年的缺工問題也尚未得到緩解。

根據國土署於今年1月底發布的「營造業經濟概況調查」報告,2022年營造業缺工總人數為48669人,其中以基層的勞動力空缺最多,缺工35251人,佔缺工總人數72%,而這3萬多的人力需求中,基層技術工的需求又是純勞力工(俗稱粗工)的兩倍左右。而在勞動部的人力需求調查中,今年第一季營造業的人力需求增加了4276人,季增長也達到29%

為了因應法規修改帶來的衝擊,去年2月國家發展委員會與內政部就曾邀集中小型建商舉辦跨部會座談,會談中也就缺工、外勞開放等議題進行討論。內政部國土管理署也於去年首次開放一般營造業引進外籍勞工,全年度總計釋出1.5萬名額。至今年31日,已核可933件,共計核配移工11,976人,尚餘3,024移工名額可供申請。

內政部長林右昌去年11月也曾表示正積極與勞動部協商,希望今年能再開放1.5萬名移工聘僱名額,雖然目前尚無具體時程,但可預期透過開放移工解決營造業缺工問題,是政府當前的重要方向。

依據國土署現行規範,一般營造業者可進用移工的雙門檻,除需要聘僱本國勞工至少5-10人(依據營造商類別)達一年以上(申請前兩個月之平均投保數),各類別營造商過去三年承攬工程規模年平均需達法定資本額10倍以上。

相對於一般中小營造業者,持續承攬大量業務的營造廠多半更具經驗與規模,建案數量與長期聘僱人力的優勢,也更能拉高聘僱外籍勞工比率,藉以分散成本。

按國土署資料統計,就綜合營造業這一類別而言,確實以甲等營造廠申請核可的比例最高,約七成五;雖然丙等營造廠的核可比例居次,但因小型廠商本來就為數眾多,112年第四季統計丙等營造廠有7587家,為甲等家數2倍、乙等6倍左右;然而這麼多的廠商,資本額卻只佔綜合營造業總資本額的10%(甲等佔85%、乙等佔5%),其核配比率與管理成本是否帶來足夠效益仍待觀察。

配額看得到吃不到  中小型廠商需求尚未被看見

去年7月修正後的《平均地權條例》上路,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已明顯可見,單就去年核發的住宅類建照來看,相比2022年已經少了19%。而去年底通過的囤房稅2.0,未來除了對投資客造成影響,建商也可能因銷售期拉長而導致成本增加。

對建商與營造業者的另一大衝擊,是我國將開始課徵碳稅以及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針對鋼鐵等產業實施碳盤查,預計鋼鐵、水泥、鋁銅等高耗能建材都會有附加價,而這些原料廠商的轉型研發成本,也將轉嫁給建商與營造廠。就有業者預估,未來五年的營建成本將會增加15%

在法規改革與碳稅徵收的雙重夾擊下,關鍵的缺工問題也有許多眉角,是這一波開放營造移工聘僱的政策所未能顧及到的。

為營造業提供移工聘僱諮詢的部分人力仲介業者反映,由於行業常見的向下分包和點工模式,工地最需要的老師傅都未必會長期受雇於公司,小型廠商即使承攬金額達到門檻,在聘僱本國勞工人數這一關仍會被刷下來,然而這些承接工程的小廠商確實有人力需求,境況也最為艱困。

專營管道與空調工程多年的誠億工程董事長吳振道接受本社採訪時,以自己的經驗分析中小型營造廠在人力聘僱上面臨的難題。他表示,由於勞動法規的修改,過去人力安排的彈性空間消失,再加上年輕人口轉向服務業導致年齡斷層,使得如今即使有機會爭取到工程建案,他也不敢接受。因為若即使是合作十幾年的師傅,派工上也經常出現難以配合的狀況,若趕不上完工期限,那真的是「?咧燒」。

巔峰時期吳振道曾聘請200位師傅外派駐點,近來已大量降低常駐人力,而像他這樣沒有長期聘僱本國勞工的公司,就不符合申請移工資格。以他接觸外籍勞工的經驗來說,移工相對於本國人更有賺錢需求,配合度也更有彈性,但是目前的門檻讓許多真正有需求的小型營造廠商看得到吃不到,而發包給小包商的大公司雖然資格符合,但反而沒有需求。

此外也存在一些特殊情況,如有廠商才剛由乙等升上甲等,申請外籍勞工的門檻馬上跳了一個層級,該公司前三年的業務還未達到甲等廠商的一般規模,處在尷尬的過渡階段,也難以獲得資格許可,在目前的規定中也沒有其他解套方式。

台北市就業服務商業公會理事長張斯堯也提到,他有遇過大型營造廠願意申請移工,以便支援協助他們發包的小廠商,雖然大廠有足夠的承攬金額、聘僱本國勞工的數量也足夠,但申請額度卻被打折扣,比如申請20位卻只核可2位。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因為大廠商過去發包的下游工班曾經非法使用過失聯移工,因而在此次申請時名額被大幅扣減。

張斯堯指出,這樣的處罰方式有不合理之處,小包商之所以僱用失聯移工最大的原因就是找不到工人;在有實際工程需求的情況下,扣減移工名額可能會導致小包商再次去僱用非法移工,陷入惡性循環。

確保移工生活管理 對中小型業者有一定難度

就曾有業者分析,在目前全球各地缺工、搶工的情況下,臺灣業界多半能引進的是尚非熟練的半技術工,若要增進其技能所需要的訓練和聘請翻譯人員的費用,對於小型業者來說是不小的負擔。從111年的「營造業經濟概況調查」報告也可見,甲等營造廠聘僱外籍移工的比率是乙等或丙等的一倍,三百人以上大公司聘僱外籍勞工20-40%的比率更是接近半數,可以說現行能夠負擔40%最高員額的,多半是業界頂尖企業,也可預期這波開放或許會讓112年的移工聘僱比率更向大公司傾斜。

土木專業出身、曾經從事營造工作多年的台北市就業服務商業公會張斯堯理事長,近兩年協助許多工程公司引進移工,對於目前營造業聘僱外籍人力的生態有深刻觀察。張斯堯分析,無論是先前開放專案工程申請,或是目前開放依公司申請,政府的限制門檻應是考量到營造廠是否能夠妥善負擔移工生活管理與工作管理的責任。

聘僱外籍勞工在台工作,需要考量住宿、膳食、通勤等安排,以已經大量引進的製造業移工為例,有些工廠就會委請人力仲介業者代為管理膳宿、按時接受移工上下班。而營造業由於工地分散、更常需要移動,有時候工地位處偏遠等因素,管理上會有更高的複雜度,而本就管理數十人乃至數百人的大公司更能應對這類情況。在擴大開放以後,也賦予了有資源的企業運用移工的靈活度,可以跟著公司的工地到處跑,而不僅限於特定建案。

張斯堯推估,這也是甲等綜合營造廠和專業營造業者核可比例相對較高的主因。至於丙等營造廠核可數量也不少,則可能是因為小廠可以申請的人數雖少,至少在配合工班移動和住宿安排上有一定的便利性。

工安/缺工循環死結 業界仍盼資格放寬、配套輔助

國土署與勞動部此次開放仍為嚴謹,雖然後來陸續增訂增額獎勵與扣減名額限制,放寬注重工安、財務健全清晰優質廠商的聘僱額度,希望能促進申請將名額用完,以便能進行第二波的開放,但細看這些措施仍是要確保聘僱業者有足夠管理能力。嚴格規定可能也是考慮到部分業者對引進國外基層勞力進入營建業仍有擔憂。

從近年多篇關於產業發展與缺工問題的專訪可以觀察到,許多建設公司或營造業者皆曾表示,工地最缺乏的技術工,原因是人力斷層,傳統師徒制無法傳承。即使開放移工投入,多數引進的仍是半技術工,訓練成本不低,也有部分業者擔憂廠商是否能妥善管理。房地產媒體《住展》雜誌就把缺工與近年的工安意外連結,指缺乏熟練和專業員工可能導致工地安全發條上不緊,引進移工只是暫解燃眉之急。

桃園不動產商業開發公會理事長劉守禮對此有不同看法,在他看來最大問題還是移工引進的門檻過高與配額過低;他認為長年來政府重大公共工程皆曾倚賴外籍勞工,並不缺乏有經驗和基本語言能力的移工,主要問題仍是政府限制,有錢也請不到人。

張斯堯的經驗部分呼應劉守禮的看法,他所協助引進移工的廠商有不同人力資源規劃,有些主要聘僱粗工協助下游工班,減低資深師傅的負擔;另一類雇主則希望能透過留才久用方案,培養移工成為公司的技術人才,確保公司人力運用上有更高的自主性。以他所接觸臺灣最愛用的的泰國移工為例,不少人在母國就有相關從業經驗,能夠一定程度上協助臺灣業界目前缺乏的泥作、板模、電銲輔助工作,在移工群體中也有技術精良的工人,甚至有自己群體內的師徒關係。

可見若有一定的輔導和配套措施,引進移工的方向對於產業人才的整體發展仍有助益。營造業的調查顯示仍有很大的人力缺口,但去年開放的15千名額度至今仍未申請完,這也意味著林右昌部長先前所提的再開放1.5萬名額仍遙遙無期。相關單位是否會考慮未來進一步放寬限制,據了解目前尚無明確規劃,但從目前的數據與業者的反映能看到,中小型廠商是否能受惠於目前的移工開放政策,舒緩其嚴峻處境,顯然仍有疑慮。